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168|回复: 0

谭建光:中国志愿服务的新亮点——引领需求

371

主题

0

回帖

1194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194
发表于 2024-9-1 17:14:19 | 查看全部 |阅读模式
中国志愿服务的新亮点:引领需求

兼谈十五运会与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文化营造

谭建光

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 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提出“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”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“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,优化服务方式,形成长效机制,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、便利化、精准化”。我们在学习领会的时候,将两个中央文件结合起来,一起浏览学习,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。也就是说,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,关于志愿服务的论述最重要的是健全体系;在中办、国办《意见》中,关于健全体系提出了多个关键词,其中“引领需求”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关键词。为此,我们将志愿服务“引领需求”结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志愿服务文化营造,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合作发展来进行探讨和分析,提供交流分享。

01中国式现代化与志愿服务体系
我们回顾近现代以来,中国人关于现代化的理解,经历了四个词语,即现代化(20世纪以来)、四个现代化(20世纪60年代以来)、中国特色现代化(20世纪80年代以来)、中国式现代化(党的十八大以来)等。那么,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,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习近平同志作出精辟的论述,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: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实现高质量发展,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,丰富人民精神世界,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。”(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第一卷第20页)在这种新的背景下,志愿服务的发展进入新阶段、具有新要求,健全体系就是最重要的任务,其中也有非常值得关注的探索创新。

第一、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“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”,其主要目标就是《意见》提出的“到2035年,基本形成系统完备、科学规范、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。”广东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发展志愿服务的地区之一,也积极探索不同阶段、不同层次的体系建设。近年来,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,加快建设“志愿广东”。我们认为,扎实建设“五级联动”的广东志愿服务体系,有利于响应中央的要求进行探索创新,也适应广东的需要进行探索创新,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一是“志愿广东”。即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协同,构建“走在前列”“示范带动”的志愿服务新格局。二是“志愿之城”。即以深圳、广州率先建设,带动全省各市建设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协调发展体系。三是“志愿县区”。即发挥县区承上启下、枢纽驱动的作用,建设推动基层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的坚实纽带。四是“志愿小镇(街道)”。即通过建设镇街志愿服务中心,实现组织、项目、资源的整合配置,为乡村社区提供发展的支持。五是“志愿乡村(社区)”。即夯实志愿服务发展最基层的网络,吸引广大居民、村民、外来人口参与志愿服务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。我们在阅读文件的时候,可能对于“体系建设”是抽象和模糊的概念,但是结合“志愿广东”的五级联动措施,就能够逐渐落实、逐渐夯实,构筑志愿服务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。

第二、贡献智慧力量
《意见》开宗明义提出“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,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、创造美好生活、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。”在此强调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服务国家战略、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。其中,特别值得关注的是“贡献智慧力量”的提法,标志着新时代的志愿服务进入3.0的新阶段。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八大之前,各种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界定“志愿者”概念的时候,大多数界定为“志愿者是无偿奉献时间与精力,为社会进步与他人幸福提供服务的人。”然而,很多地方和人员将“精力”简单理解为“体力”,就导致不时出现将志愿者作为“免费劳动力”随意支配,或者将志愿服务停留在“老三样”(扫大街、看老人、作表演)的状况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尤其是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《志愿服务条例》将志愿者界定为无偿奉献“时间、知识、技能、体力”。这样,志愿者在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及其贡献获得尊重。这次,中央《意见》专门提出“贡献智慧力量”,就将志愿者的思想、观念、创意、创造等贡献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,有利于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。

第三、引领需求与满足需求
《意见》提出“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”,是适应形势的发展,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。记得2022年3月,当时统筹协调志愿服务的中宣部召集全国多名专家学者,以及十多名各省市文明办主任、志愿服务处长等,在北京参加《意见》修改会议,我是参与修改会议的专家之一。有一天开会讨论的时候,上海海洋大学的张祖平教授提出,《意见》初稿强调供给侧较多,也有关注满足需求,但是没有“引领需求”的内容,这不全面。因为,仅仅满足需求,有可能只是满足群众表达出来的需求,没有能够满足群众潜在的需求,并且可能走向低端化和低俗化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成为党的奋斗目标,就应该提出志愿服务引领需求的要求,促进志愿服务提质增效、提高水平。当时主持会议的领导予以肯定,同意吸收。如今,正式印发的《意见》增加了志愿服务“引领需求”的内容,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,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志愿服务“新增长点”。

第四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《意见》要求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,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追求,把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体现到志愿服务工作各方面。”为此,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发展过程中,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的使命感和荣誉感。在此,要特别注意引导志愿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。一方面,志愿者要深入学习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,既包括中华文化的核心精华,也包括中华文化传播到各地,不断延伸和丰富的精华。如岭南文化、粤文化、港澳文化等,都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产物,同时也吸收了多元文化。另一方面,志愿者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,不断增添新的元素,不断产生新的魅力。近年来,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兴起“汉服热”,同时在国家和地方的引导下,逐渐拓展为“华服热”,也涌现出一批批“华服志愿者”。尤其是在2024年上海举办的“中国华服周”,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打卡和参与。华服志愿者也积极参与服务、创造时尚文明。从“汉服”到“华服”的一字之差,就体现中华民族多民族服饰的融合共享,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02新时代志愿服务引领需求
新时代志愿服务引领需求的体现,就是在满足“一老一小”、残疾人、特殊群体关爱帮助需求,以及邻里守望、互帮互助需求的同时,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、幸福生活的追求,逐渐拓展志愿服务引领文明生活、科学生活、品质生活、美好生活的项目。从而让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。

第一、志愿服务引领文明生活需求
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天津市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的时候,为社区志愿者点赞,并且提出“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”为此,志愿服务引领文明生活的需求,应该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,应该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。新时代的社会文明涉及到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,从志愿服务的参与和贡献看也不断提升层次、不断丰富内容。过去提及文明生活,仅仅停留在文明行为、文明规范等方面;新时代的文明生活,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提出的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,从传承中华文明要素在生活中的体现,到探寻新社会环境中的文明心态和文明素质在生活中的体现,让中国人的文明新形态在全球产生更大的影响力。为此,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要积极探索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外延,在志愿服务项目中展现更多文明新形态的元素,让乡村社区的群众耳濡目染、沉浸其中。

第二、志愿服务引领科学生活需求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科学知识的传播、科学技术的推广,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广泛和深入的影响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引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,可以从多方面探索创新。一是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群众,尤其是传播到山区农村的群众之中,为卫生生活、健康生活提供帮助。如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一六镇的“健康快递人”志愿服务队,就是罗寿华等乡村医生,走村入户、贴近群众,热情为农民看诊治病的同时,也传播许多新时代的科学健康生活知识。二是适应网络时代、信息社会的发展,引导城乡群众从网络渠道获得健康有益的信息,辨别庞杂错乱的信息。既要引导城乡群众挑选和利用积极有效的网络信息;也要帮助群众辨识大量似是而非、错误诱导的信息,避免损害身心健康。三是改变盲目崇拜西方科学的心态,对中医科学、中医精华有了解、有信任,特别是按照“中医治未病”的科学思路,避免过度治疗。这样,现代科学发展和传统中医科学都成为志愿服务帮助群众改善生活、改善健康的有益元素,在人民群众日趋丰富、日趋多样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。

第三、志愿服务引领品质生活需求
志愿服务引领品质生活,是新时代越来越迫切的需求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品质生活就是从粗糙到精致、从低俗到高雅、从浮躁到理性的生活。一方面,在打赢脱贫攻坚战,走向乡村振兴的新时代,不论是城市居民、还是农村村民都有权利享受更加精致、更加高雅的生活,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粗俗的生活。另一方面,全体人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,就带来巨大的物质精神动力,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,推动社会财富的进一步丰富。我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乌拉盖管理区、西乌旗、东乌旗、苏尼特右旗等草原调查的时候,听到一个说法。“草原上的牧民使用手机,可能比很多其他地方的人更熟练、更纯熟。不仅仅是年轻人,就是草原上的老人也熟练使用。因为,每一户牧民,每一个蒙古包之间的距离很远,联系和交流都依靠手机和网络,子女就教会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更好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技术技巧。”为此,草原上的志愿者就可以通过手机、网络,为分散居住和游牧行动的牧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,引导他们的品质生活。在新时代,品质生活不再停留在“阳春白雪”,而是可以扩大到最广大的群众、最普通的百姓,也能够让中国人的生活品质获得提升,感受更多的幸福。

第四、志愿服务引领美好生活需求
习近平同志指出,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(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第一卷第60页)这也为志愿服务提出新任务、新要求。我们可以从“美”和“好”的搭配,分析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引领需求的服务。“美”既是人民群众赏心悦目的生活感受,也是人民群众对高雅精美的生活追求。最重要的是引导广大群众从内心感悟美、在社会发现美、让生活充满美,从而感觉新时代的生活有魅力、有意义。最近我们在中山市桂南村调查的时候,看到一群“旗迹”艺术家长年累月为桂南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提供美术教育,最重要是从技法的“美术”延伸到心灵的“美育”,引导这些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发现乡村的美、生活的美,培养内心的自信和愉悦。如桂南村的很多景色中,有“旗迹”艺术家带着孩子们用钢片创造的剪纸艺术作品,在风雨中闪闪发光,让来自各地的友人由衷欣赏;还有孩子们将一草一木、一虫一鱼描绘得生动活泼,让观赏的人群感受自由的向往。“旗迹”艺术家说,“这才是真正的美术,这才是真正的美育,让孩子们从内心真正爱生活、爱自己,才能够爱社会、爱国家。”这样,“美”的生活既是一颗颗种子,也是一滴滴水珠,让每一个人在发现美、感悟美、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成长、获得发展。“好”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词语,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细节分析开始。“好”的生活,既是比过去更充裕、更殷实;也是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;从而增强满足感和幸福感。过去由于种种原因,制约广大群众追求“好”的生活,包括物质贫乏的限制、获得能力的限制、不平等条件的限制、不自由流动的限制等等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,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就要引领广大群众抓住机遇、共同努力,在拼搏奋斗中实现美好生活,享受更多“好”的生活要素。我们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云龙社区调查中发现,社区党组织、党员志愿者、居民志愿者创造了“十全十美”的服务模式。1.功能室前置——服务美。2.阳光花园——环境美。3.生活无忧——生活美。4.公益油画室——文化美。5.烘焙培训、美食分享——饮食美。6.亲子伴读、亲情呵护——心灵美。7.四点半课堂——成长美。8.中医康美服务——健康美。9.各类活动开展——人才美。10.矛盾调处、心理疏导——和谐美。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,志愿者不仅仅提供关爱服务,还带领居民学习和展示才艺,也帮助进行心理沟通和情绪疏导,让各种各样的人群习惯社区的生活、喜爱社区的生活,逐渐形成“亲如一家”的和美氛围。由此可见,志愿服务引领美好生活的需求,就是要为广大群众开启更多更好的生活机会,也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丰富更切实的关爱服务,从而能够实现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,从而实现每一个人向往的生活。

03全运会与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文化营造
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(简称:十五运会)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。在十五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期间,粤港澳大湾区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共同营造有特色、有活力的志愿服务文化,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为此,结合志愿服务“引领需求”的新趋势,我们提出几点思考:

第一、营造积极向上文化

粤港澳大湾区志愿者携起手来,倡导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,通过全运会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、产生影响,让三地的广大民众同心协力、共同发展。


第二、营造自信自强文化

中国式现代化建设,更加需要自信自强、自强不息。粤港澳大湾区的志愿者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,面向时代发展要求,激发创新创造能量,在全运会的志愿服务中有作为、有贡献,也让志愿服务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、新活力。


第三、营造活泼快乐文化

全运会既是年轻人的竞赛,也是年轻人的展现。运动的力量和快乐的氛围,成为永久难忘的记忆。粤港澳大湾区的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时候,就是要创造新时代的欢乐和希望,就是要让每一个参与者获得快乐和欣喜。


第四、营造友善互助文化

体育运动是相互的竞争、是激烈的比赛,但是也要有更多的友善互助、友好相处。全运会志愿服务就是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,通过真诚友好的服务,让各方参与者获得温馨温暖、获得友爱体贴,从而形成友善的文化氛围。


第五、营造共创佳绩文化

全运会的运动员要创造佳绩,粤港澳大湾区志愿者在服务中也要创造价值。每一个运动员创造的成绩值得喝彩,每一个志愿者创造的服务业绩也值得喝彩。


从以上的简要分析,可以看到十五运会的志愿服务,既有历届全运会志愿服务中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的精神传承;也有粤港澳大湾区志愿者携手合作创造的向上、快乐、梦想、共享等新兴元素。我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专家之一,参与主编《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研究》一书(丁元竹、魏娜、谭建光主编,北京出版社,2009年出版),并且参与志愿者培训、论坛交流等;同时,我也应邀担任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,筹办“奥运亚运•和谐亚洲”国际论坛、亚运会志愿服务成果转化丛书等。如今,我虽然主要精力投入党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发展研究,从事乡村山区志愿服务发展创新调查研究,但是也在关注和支持十五运会志愿服务,尤其是关注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的合作发展。特撰写此文,提供分享交流,欢迎批评指正。


作者简介

谭建光(1960年——),教授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,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、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、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,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州志愿者--启智成立30周年纪念版 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 Powered by Discuz! W1.5
关灯
微信公众号
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